半岛体育- 半岛体育官方网站- APP下载穿山越海觅遗珍!青岛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400余处
2025-09-08半岛体育,半岛体育官方网站,半岛体育APP下载
崂山区运用GIS、三维扫描等技术完成119处不可移动文物实地测绘。省级文保单位“崂山摩崖石刻群”大多分散于丛林深处或悬崖峭壁,信息采集难度极大。针对这一难题,普查队采用无人机航拍、三维倾斜摄影及三维扫描建模技术,对摩崖石刻及崂山道教建筑群进行全面信息采集,获取文物立体几何形貌等原始数据资料。同时,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重要不可移动文物的主要庙宇殿堂进行内外部整体建模,真实准确地记录建筑内部结构、装饰细节及空间关系,为文物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被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作为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
市北区对历史城区集中连片区域和重点街道开展走街串巷式全面排查,吸纳青岛理工大学课题组及社会文史爱好者共同参与,借助社会力量实现“村村到”,确保普查无死角。普查期间,队员们在居民的热心指引下,胶济铁路四方工场电焊车间、兴隆三路小碉堡、马蹄礁灯塔等文物线索逐一浮现。为解决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信息模糊的难题,市北区召开专题研讨会,邀请业内专家提供指导。同时,组织开展文物普查主题研学活动,推动成果转化,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
李沧区依托与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共建的实习实践基地,组织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深度参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探索出一条“校地协同”“以老带新”的创新路径,有效促进普查工作开展与高校人才培养双提升。在专业普查队员的带领下,研究生团队深入街巷、翻山越岭,对全区不可移动文物开展实地踏查、信息采集与资料核实,让四普现场真正成了沉浸式实践课堂。普查过程中,同学们主动运用RTK、无人机航拍等新技术手段,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四普实际工作中。通过参与四普,同学们不仅提升了田野调查、团队协作的专业素养,更在亲手触摸历史遗存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文化遗产保护的份量。高校力量的深度融入,为李沧区四普工作注入了青春活力与专业视角,提升了工作的创新活力与研究深度,也让守护历史根脉的责任意识在青年一代中得到有效培育。
在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过程中,青岛市精心构建以“老将+新兵”为核心的普查队伍。老文物工作者手把手指导年轻队员掌握设备操作、数据采集及文物辨识等专业技能,做好“传帮带”。同时,为提高普查队伍的专业水平,青岛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举办了四期培训班,培训400余人次,并辅以2轮普查调研,建立起日例会、周调度、月总结的工作机制。这种机制确保了普查数据的及时审核、存在问题的快速解决。通过上述举措,不仅摸清了文物家底,更在实战中培养锻炼了大批业务骨干。
青岛打造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媒体宣传矩阵,多次进行普查报道,印制发放800份宣传海报、2000册文物普查宣传册;在青岛国际啤酒节、糖球会等节庆活动期间设计制作了大众喜闻乐见的“青岛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宣传”科普动画片,并在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的融媒体平台播放,吸引社会公众关注文物普查、鼓励提供文物线索,同时向市民宣传普及“四普”知识。专业团队跟拍各区市普查工作,制作了“文物普查员的一天”“青岛灯塔群的光影百年”等四期专题宣传片。全市关注、支持文物普查的社会氛围十分浓厚。
截至目前,青岛市新发现文物点467处。市北区新发现的兴隆三路小碉堡、大港火车站附属涵洞,反映了当时铁路建设的技术水平和规划思路;胶济铁路四方工场电焊车间旧址,是研究青岛早期工业与铁路协同发展的重要实物例证。李沧区新发现的北王扬水站对于研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农业经济具有一定参考价值。黄岛区王家庄遗址,对探究岳石文化在胶州湾西岸的分布具有重要意义。即墨区复查录入烟台前烟墩、丈二山烟墩、仲村烟墩等5处海防遗迹,进一步完善了区域历史防御体系的记录。胶州市配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展胶济铁路专题调查项目,发现了铁路转盘;与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合作,在胶莱运河专题研究中发现了“皇恩祖德碑”等文物线索;新发现的吴家庄遗址,年代跨越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时期,对研究胶州地区史前人类活动及环境变迁具有突破性意义。莱西市新发现的西老庄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根据出土的端刮器、细石叶、细石核等细石器推测遗址距今约4万-1万年,进一步拓展了青岛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时空范围。